top of page
  • purplesmiling

你需要的錢越少,達成「財務自由」的時間就越短

「一個月該存多少錢?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先來看幾個情境:


一對新婚小夫妻,2人每個月合計薪水10萬元,希望存1500萬元退休金。假設固定把存下的錢投入每年配息5%的金融股。


2人每個月存20%薪水,也就是2萬元,他們需要29年才能達到目標。

如果牙咬緊一點,存一半50%,每個月存5萬元,他們16年左右能存到1500萬元。

更極端一點,2人省吃儉用到極致,一個月儲蓄率高達80%,也就是能存下8萬元,那麼11年,只要工作11年,他們就可以笑著手牽手離開職場了!


這就是「儲蓄率」的微妙,儲蓄率20%、50%、80%,達成目標的時間截然不同。雖然我承認,一個月要有80%儲蓄率真的太難了,我也辦不到,但不爭的事實就是:「你需要的錢越少,存下的錢越多,達成『財務自由』的時間就越短。」


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提倡,財富累積必須是:「賺錢+存錢+投資」缺一不可,會存錢也非常重要!


分享幾個我日常生活中存錢的方法:

1.) 善用母子帳戶設定目標存錢

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為存錢設定目標,這也是我一直站在「買房派」而非「租房派」的原因。以我自己來說,決定買房前跟決定買房後,我對待錢的態度截然不同,為了買房,為了存頭期款,或是實際買了房,繳房貸讓我每個月手頭變緊,但因為有一個自己的小窩,所有外人看來省錢省到有點心酸的事,(我曾經在麵攤為了要不要喝一碗45元的湯糾結許久!),你也會甘之如飴,省得心甘情願,因為你實際看到一個成果就在你眼前,有夢想可以追尋是件非常愉快的事,這就是「設定目標」的威力!


所以,大家可以試著設定幾個目標來存錢,可能是:「買房頭期款300萬」、「帶爸媽搭郵輪60萬」、「出國唸研究所200萬」。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,接著善用銀行提供的「母子帳戶」來存錢。


以我自己來說,在沒有使用母子帳戶之前,我至少有5、6家銀行帳戶,1.薪轉戶(一般生活費)、2.緊急預備金帳戶、3.股票扣款帳戶、4.基金扣款帳戶、5.活儲帳戶、6.目標圓夢帳戶,每個月領到薪水,我都得執行龐大的轉帳任務,一個一個轉出去,轉完剩下的錢才是我這個月可以花的生活費,「收入-儲蓄=支出」,這觀念很好,但銀行間轉來轉去,每次跨行轉帳15元的手續費,一個月不知不覺60、90甚至百元就飛走了,實在冤枉!


所以大家可以多多利用有提供「母子帳戶」功能的銀行,例如:國泰世華銀行,我只要從國泰世華網銀App上新增子帳戶,1分鐘左右就能開好一個帳戶,母子帳戶之間轉帳完全不用手續費,而且可以更改帳戶名稱,別小看「改名字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設計,當帳戶有了專屬名稱,你會知道裡面存的錢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存的,看帳戶上數字越來越多,你的動力也會越強,越不會動用裡面的錢。


存「買房頭期款」,是我子帳戶裡,最重要的目標,尤其疫情期間長時間關在家,也讓我對居家生活空間有了新的想法,下一間房子,我希望換一個有玄關、有大陽台的房子,畢竟這陣子才體會到有玄關當「落塵區」是多麼重要,設定目標努力執行,會讓存錢這件事變得像打遊戲機破關一樣有趣。


2.) 小豬公無感存錢術

「存豬公」是我覺得最無感的存錢法,也是我執行至少5、6年的習慣,我每年都會買一個塑膠小豬公存錢筒,是沒有開孔一定要拿剪刀剪開才能把錢拿出來的那種!


而且這隻小豬我只餵50元硬幣,每天回家把皮包裡的50元丟進去,為了餵小豬,我在外都會「刻意」把百元鈔拿來付小錢,希望老闆找50元給我,我回家就可以餵小豬了。


大家知道一年下來會有多少錢嗎?我實測了5、6年,每年都會有2萬左右的意外之財,買一張金融股綽綽有餘,這真的是我認為最無感的存錢法。


3.) 結帳前改用百分比看價格差異

一杯100元的咖啡和一杯120元的咖啡,你覺得差多少?你會因為這間店的咖啡貴20元就不去光顧嗎?可能不會,因為2個銅板的差距,感覺沒這麼強烈。


但仔細想想,換用「百分比」來看,100元咖啡和120元咖啡,當中有著20%的差異!這時候我都會問自己:「股票想賺20%有多難?加薪想加20%更是天方夜譚!」


這就很有感覺了吧?所以,我覺得大家結帳前該做的事不是比較絕對數字金額,而是改用「百分比」來看價格差異,只有百分比才更能讓我們「有感」兩種價格之間的真實差距。


我覺得大家常有一種誤解,認為只有「買到飆股」才是「會裡財」,錯了!會賺、會存、會投資同等重要!到頭來還是那句話:「你需要的錢越少,達成『財務自由』的時間就越短。」讓我們一起好好存錢吧!



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邀約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